胜芳传统布艺搭上“互联网+”快车
2016-06-23 11:10:09 来源:廊坊传媒网
A- A+

  “女红”布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妇女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会女红。如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太李凤霞,将其女红与“互联网+”结合,在新时代下编织出她的文化创业梦。6月17日,记者来到胜芳古镇,采访到了这位“布艺达人”。

  习得传统布艺绝技

  李凤霞,1950年出生于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的一个大户人家,家境殷实,家风很严,家里的女眷都被要求从小学习女红。李凤霞的奶奶女红非常出色,她对自己的女儿、儿媳等要求也非常严苛。至今,李凤霞家里还保存着奶奶为李凤霞父亲缝制的老虎帽子、饭单等传统布艺生活用品,其针脚之细,做工之严谨,是今天的机器无法达到的。李凤霞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年纪很小的她就随着几个姑姑一起学习女红。

  “文革”中,李凤霞的家庭受到了牵连,一家人都被下放到生产队中。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女红,李凤霞和姑姑经常做一些传统女红布艺送给左邻右舍。上世纪70年代后,她把布艺带到婆家。

  胜芳镇当地有一种说法,刚出生的小孩儿满月时,孩子的姥姥要送给外孙子一双“猪鞋”,如果是外孙女就送一双“猫鞋”,外加一件大绸缎斗篷,这些都是用布手工制作的。孩子过“百天”时,姥姥家还要送去“铁裤”(一种蓝布裤子),并在裤筒里装上“百岁包”,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源于当地习俗,胜芳镇本地不少妇女传承下传统女红,并靠这些女红贴补家用。李凤霞因手艺精湛,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活计更是忙不过来。

  传统布艺叫好不叫座

  李凤霞做女红几乎天天到半夜,她的手指因为常年拿针已经变形。但她的两个女儿都没有跟着母亲学习手艺,因为现在传统女红布艺“叫好不叫座”。李凤霞从早晨忙到半夜,挣的钱还不如普通人一天的工资。她的两个女儿现在都从事家具业,家庭富足。

  李凤霞的布艺完全靠手工缝制,每件作品都要先构思成图,用剪刀剪出小样,再用笔画在纸上,最后画在布匹上裁剪并缝制出成品。工艺繁琐,质量考究。经过选料、打夹子、绘制、缝制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个布艺作品。选料,一般多选真丝面料;打夹子,待夹子被晒干后,在夹子上画耳朵、尾巴、眼睛、嘴巴、牙齿、鼻子等;在真丝布料上画出狮子帽子的样子、絮棉花、缝里;最后钉嘴、鼻子、耳朵等。钉耳朵这道工序,现在都用弹簧衔接做好的狮子耳朵,坚硬的弹簧经常会把李凤霞的手指扎破。

  “传统布艺制作耗时费工,制作一顶普通的狮子帽至少需要4天。一件普通狮子帽上的狮子鼻子,就需要一整天来缝制。”李凤霞说。为了缝制出好看的鼻子,需要用三股线以打结的方式进行缝制,细密而均匀的针脚赛过机器的缝制,非常考量制作者的手艺和耐心。狮子帽子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

  很多人认为,狮子帽子不就是一块绸子和一些棉花吗,能值多少钱?在市场上大家只看到狮子帽子的布料,却不知狮子帽子光工钱就得至少四百元,因此,七八百元的狮子帽子难以销售,可即便是工艺繁琐、耗时长,李凤霞一年也要做上两三个,就怕把这项手艺丢了。

  如今,机器生产越发普遍,很多传统布艺不得不退出市场。李凤霞制作布艺,一双“猫鞋”在市场上顶多卖70元,她一天挣不到40元,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有谁跟着她学布艺?

  互联网+传统布艺

  为了让传统布艺传承下去,改变布艺只在当地销售的现状,2010年李凤霞开始走出胜芳镇,为传统布艺积极申报非遗,并且招收了两名喜欢布艺的女孩做徒弟。为了保证工人的工资跟上时代的步伐,她开发出当地结婚用的红色布鱼,这种布鱼部分部位可以用机器来代替,出活快、卖价也高。但李凤霞要求徒弟们每天必须抽出时间来学习和制作传统布艺。

  2014年,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李凤霞为自己的传统布艺注册了“麟凤霞”商标,并积极参加各种展会。今年春节,她发动家人报名参加了北京的3个庙会,在龙潭庙会上,李凤霞的布艺受到了当地市民和众多游客的高度赞扬和热烈追捧。

  66岁的李凤霞思想非常敏锐,因传统布艺运输方便,不怕磕碰,非常适合网络销售。从2015年开始,她与一家网络公司合作,实现了“互联网+传统布艺”的运作。

  市非遗保护中心也积极帮助李凤霞想办法,为她联系了一家微信公众号,一是帮李凤霞宣传,二是以李凤霞的传统布艺为试点,进行产业化开发、生产,助她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李凤霞的两个女儿也重新开始学习传统布艺,同时以自己多年经营公司的经验,帮助母亲一起把传统布艺的产业之路走下去。

【责任编辑:纪丽娜】

中共河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0931   冀ICP备20010739号-4   石公网安备13010402001960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