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网络空间 铲除变态“呼死你”之乱象
2016-11-02 16:02:52 来源:长城网
A- A+

  导语:手机接到陌生号码呼叫,每分钟三五次,每次只响两秒……遇到这样的骚扰,谁都会觉得不堪忍受。在网上搜索下就会发现,这种因留言差评而遭“呼死你”式的骚扰已经延续了好多年,但无论是找运营商还是报警,能够维权成功的案例寥寥。

  “呼死你”成为影响民众生活的一颗“毒瘤”

  所谓“呼死你”是利用通讯费用低廉的网络电话作为呼叫平台,采用国际先进网络电话通讯技术,可以方便设置追呼的任何一部、任何区域的固定电话及手机号码。

  这款昔日用来治理“牛皮癣”野广告的利器,而如今却变成部分人的骚扰工具。如今的“呼死你”系统一般搭配使用手机改号软件,打来的电话可以显示为任意号码。正因为其隐蔽性,使得“呼死你”被一些不法商家和不良网民恶意用来进行追债、报复。其实像刘女士、小顾这样有如此遭遇的并不在少数,甚至有些人还被要挟转账“消灾”,其中就有不少人因受不了骚扰电话的轰炸而“花钱买清净”。

  在网络上搜索“呼死你”可见:一些非法经营此类业务的网站上,从给出下载客户端的链接,到“购买充值”,再到“在线付款”、选择软件版本、激活软件,几乎是全自动的。价格方面从几分钟、包周到包月、包年,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客户还可以自行设计其拨打频率和间隔时间,可以说,这款“服务”设计者的真是相当贴心。如此人性化的服务,难怪会如此“走俏”!

  呼死你的滥用已经非常普遍,已经严重影响到被骚扰人的正常生活。许多非法网站以盈利为目的,不问客户用途,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任其进行恐吓、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这样的服务堪称无下限,这样的商家更是无节操。

  “呼死你”的电信骚扰要坚决打击

  在通信科技技术发达的今天,便捷的通信工具,快速传递的短信交流,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人们在享受便捷通信的同时,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也经常受到垃圾电话、信息的骚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漏洞,通过出售诸如“呼死你”等软件牟取不当利益。究其原因,还是因手机通讯市场缺乏管理,以及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致使这些犯罪分子不断更换着号码给用户打骚扰电话、发送垃圾短信。为了诱使更多的上当受骗者,犯罪分子还使用了“群发器”,这已给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日益泛滥的骚扰电话、垃圾信息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电话实名制等级将会对肆无忌惮的信息骚扰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随着电商的兴起,在网上购物的同时,消费者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信息泄露和不良商家打击报复的尴尬。针对这种情况,工信部们应尽快出台细则,加强对通信市场的管理,形成可操作性强的规范,严把电信入口关,将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针对日益猖獗的网上骚扰电话,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对那些恶意拨打骚扰电话的商家要坚决打击,予以最严厉的制裁。广大手机用户更应该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同时,在处理网上购物纠纷时,切不可意气用事,要学会理性消费,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治理“呼死你”要从源头抓起

  在源头上加大违法成本

  “呼死你”如此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很难完成取证,而违法成本又很低。一个卖家如果使用过“呼死你”之后删除证据,死不承认,要想把他绳之以法存在很大难度。在技术领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时代,要通过技术手段去封堵追凶难度很大,最可取的办法,还是要锁定源头,在源头上加大违法成本。

  遭遇过“呼死你”骚扰的用户,普遍的共同点是给过“差评”。“差评”本是网络消费时代的一种创新,消费者通过评价表达自己的真实消费体验,既可以给其他消费者提供帮助,也能从根本上督促卖家改进商品或者服务质量。现在无论是网店购物,还是坐网约车等,消费者都开始拥有“差评”权。但也正因为“差评”影响卖家现实利益,一旦看到有消费者给“差评”,有些卖家就会卑劣地使用“呼死你”报复或者胁迫消费者改变评价。这些卖家是“呼死你”利益链条的顶端,整治乱象必须从他们开始。

  加大外在监督的力度

  一些网购平台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制度,加大对骚扰消费者的卖家的惩罚力度,但总体来说还很不够。消费者遭遇“被呼死”过后,投诉渠道不畅,或者得不到及时回馈,平台对于店家的处罚还太过“温柔”。如果一个平台过于保护商家而不在乎消费者,那是本末倒置,在网购平台竞争依然激烈的市场下,平台不对店家非理性报复采取更严的惩处,最终只会失去消费者。

  当然,正如仅靠店家自觉远远不够一样,仅靠网购平台的自觉,也未必能很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不妨对举报平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一些大数据分析,如果被骚扰的消费者所指向的“骚扰源”集中到一个或者某几个网络平台,那就有必要追问这些平台的管理责任。加大外在监督的力度,才能倒逼网购平台履行监管责任。如此源头发力,当能有效遏制“呼死你”猖獗的态势。

  (据人民网、广州日报、长江网等综合)

  

 

【责任编辑:纪丽娜】

中共河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0931   冀ICP备20010739号-4   石公网安备13010402001960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