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加强考核制度管理 严把高校毕业出口关
2018-07-02 16:46:12 来源:e观沧海
A- A+

  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成都举行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教育要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要改变大学轻松毕业的现象。随即,一些大学的校长陆续表态,北大校长林建华指出要释放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清华校长邱勇主张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成长路径;川大校长李言荣指出要实行“课堂革命”……如果将“快乐大学”现象作为一个结果,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课程设置方面的,有创造性能力培养方面的,还有一些教育理念上的。解决的路径无外乎两种,其一,激烈的改革,从根源上分析高等教育体制存在哪些问题,从而进行调整和变革。其二,温和的改良,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加强管理,使之更加符合教育的目标。在笔者看来,激烈的改革和宏观制度框架的调整需要时间和深度思考。但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加强管理,优化制度设计是一个较快并能较好缓解上述教育问题的方式。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包括学位制度、学分制度、课程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与“毕业出口”紧密相关的就是考核制度。现行的高教考核制度多以考试、论文答辩作为考核手段,并围绕这些考核活动设置学分、学位、学籍管理制度。如果考核制度能够100%地发挥作用,就会达到一定的淘汰率,实现高校毕业率差异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了大学就能毕业”的情况发生。但是很遗憾,目前高校的考核制度并没有发挥真正的考核作用。

  影响考核制度发挥作用有几大因素。首先,毕业率和就业率的评价指标影响考核制度发挥作用。教育部评价高校的标准之一就是毕业率和就业率,有的时候学校迫于评价体系要求,尤其是在学生已经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学校很少不让其毕业,尽管从考核指标角度来看,并不那么令人满意。只有取消以毕业率和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的标准,高校才会突破对毕业出口关进行严控的心理成本。

  其次,高校面临的稳定压力影响考核制度的真正落实。考核制度真正落实的后果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不被当事学生本人和社会大众所理解,高校和教师都将面临极大的压力,这导致高校常常因为要维护社会稳定而牺牲应坚守的教育原则。高校的职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边界被模糊掉,这极大影响了考核制度的落实。

  再次,高校没有消化负面评价的能力导致考核过程流于形式。一旦考核不通过,学校缺乏配套的机制来消化这些考核不通过的同学。例如,论文答辩不过,不能授予学位,即便高校顶得住压力,对策是什么?是留校继续攻读还是取消学位?留校继续攻读是否提供宿舍?是否继续修学分?是否享有食堂用餐待遇?怎样对这些考核不通过的学生进行管理?这些问题未形成制度机制,导致原本应当履行把关职能的考核过程只能流于形式,学生在事实上具有对考核制度的议价能力——一些学生即便“不合格”也会出厂,流向社会。

  此外,考核制度缺乏科学性也影响了考核的效果。考核制度应当将学校、教师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比如在指导学生论文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督促外并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经常出现学生到最后提交论文,老师已经来不及修改的情况,但是迫于压力还要给签字,否则影响学生毕业。中国的高等教育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在很多环节上还不够细化,在教育部、高校、学院、教师这几个不同的层级上到底应该怎样赋权,怎样分配责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最后,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影响了考核制度的权威性。一些“保研党”“出国党”是考试生态的破坏者,每年期末考试,“要分党”会通过各种方式求得一个让他们满意的成绩。有时候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边界,认为是在帮助学生提供出国便利。有的时候教师也被裹挟其中,因为大学教师团体里只要有一个老师抵挡不住“要分党”的压力,就会对整体的风气构成不利影响。对这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强化管理,要将考核制度中的责权明确,规范考核行为,严格考核纪律,打击违规行为,从而形成权威、健康、有序的高校考核体系。(作者:田洪鋆,系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晓明】

中共河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0931   冀ICP备20010739号-4   石公网安备13010402001960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